图片由AI生成专业配资财经网
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
早晨睁眼想到上班便“生无可恋”,工作时精神萎靡却被迫追赶进度条,周末在焦虑与放松间反复横跳……这些症状被称作“职业倦怠”。当前,这种职场情绪正呈现出弥散态势。
2019年,世界卫生组织将“职业倦怠”列为职业健康综合征,定义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,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感、态度和行为的衰竭。特别是随着数字化发展,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,“温水煮青蛙”的无力感成为不少打工人难以言说的心绪。
“微信永远下不了线,信息必须时时回应,操心工作没有上下班之分。”“领导、同事打来电话,下意识想回避却又不得不面对。”职业倦怠会让人处于疲劳和烦躁状态。情感上,对工作失去热情;认知上,陷入自我否定;行为上,效率与创造力下降。哲学家韩炳哲在《倦怠社会》中提到,倦怠是现代社会造就的“功绩主体”的特征,是在不断寻求绩效最大化之后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。职业倦怠,因其主体指向性,往往被简化为个人心理现象,这种认知偏差容易掩盖现代社会的内在困境。
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双向的。于劳动者而言,会侵蚀身心健康,引发抑郁、失眠等疾病;对企业来讲,可能导致人才流失、创新停滞,最终损害生产力。更深远的是,倦怠情绪一旦蔓延扩散,整个社会也将付出高昂代价,比如生育意愿降低、消费活力减弱、公共医疗负担加重等等。若社会分工仅追求效率而忽视人的价值,必然会引发“失范”危机。职业倦怠正是这种危机的缩影,它绝非劳动者的个人问题,而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。
打破这场倦怠僵局,劳动者固然需要调整心态、提升时间管理能力,但仅靠“自我疗愈”远远不够。企业作为用工方,必须承担主体责任,致力于构建健康的职场生态。河南胖东来超市以“快乐工作”闻名:每周二闭店休息、年假长达40天、利润半数反哺员工。其创始人于东来直言:“胖东来不追求利润最大化,追求的是员工幸福最大化。只有员工幸福了,企业才能长久发展。”德国部分企业规定每天停寄工作邮件的休息时段;法国通过“离线权”法案,员工下班后有权不理工作,其目的都是防止更多工作蚕食人们的私人生活。这些案例表明,企业主动优化管理,保障员工脱离工作信息的喘息空间,比员工单方面“硬扛”更奏效。
对职业倦怠的重视和治理,本质上是对“人”的重新发现。企业如果将员工视为“人力资源”而非“有血有肉的人”,是难以得到社会认可的。人文关怀不是福利施舍,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。如果把职场文化异化为“掏空身体、透支未来”的竞赛,不仅背离了发展初衷,更将消解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。关怀员工福祉,保障劳动者身心舒展,本就是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让人活得更有意义、更有活力,是社会进步的一把重要标尺。无论是个体奋斗的脚步还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雄心,最终目标都应指向人的健康与幸福。只有将人置于效率之上,才能让劳动者摆脱倦怠的枷锁专业配资财经网,真正实现“体面劳动、幸福生活”。
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